• Data Scientist

  • Photography

  • Music

  • Book

  • Hogwarts

  • Business

  • Contact

  • More

    Sanhe Hu

    Welcome to my world :)

    • octocat-white
    • White Instagram Icon

    三和君的读书笔记

     

    关于读书,从古时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现在在微信中各种大号把读书包装成文艺,高大上的代名词,我觉得大多数人对读书的理解有偏差。读书并不是什么很高级的事,只是一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娱乐方式。在众多培训,学习,交谈等自我提升的方法中,读书可能是成本最低,条件限制最少的一种了。

     

    我相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读的书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读书一定要读对自己不一定有价值但要有影响的书。这样在我们拿起以前我们读过的旧书时,想起我们经历的事,能感到欣慰。

     

    下面所列出的书籍,皆是不需要专业知识的大众读物。在我的人生不同阶段,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民主不是口号,是身边的小细节 - 刘瑜

     

    这本书我是因为有需求,才找来细读的。在做公司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要让一群背景,立场,知识各不相同的人能一致地接受一件看起来很合理的事情,都不容易。在决定的推行上,公司有股权制度保证决定的实施。而让整个组织在一个问题上达到一个各方都满意的共识,既要保证议事效率,又要保证文明礼貌不起冲突,还要达到所谓的Big Compromise,这就需要一整套的议事规则来保证了。

     

    议会制度可以说是民主国家的精髓所在,无论是美国建国时的费城制宪会议,还是二战时组建联合国的旧金山会议,都是民主历史上的典范。 本书亨利.罗伯特将军,于1876年写完这个书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修修补补,先进已经是几乎所有ORG和NGO组织的开会圣经。而第一版的中文译者,不是别人,正是我国民国时期的民主斗士和国父,孙中山先生。

     

    整本书读下来,如何“高效地达成一致”,“妥善地处理反对”和“对事不对人地发起有效辩论”这三点让我受益匪浅,相信也是许多理工科出身的,缺乏领导和会议经验的创业者比较急需的技能。

     

    虽然说这本书通篇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琐碎的小规则,但是正是这些一个个的小细节,才搭建成目前世界上相对先进的这套庞大的体系。

    数学从来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

     

    从小在少年班和湖南省数学队接受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数学训练,以前一直都是凭着兴趣在学数学,虽然心中一直疑惑着: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可心里一直都没有答案。 在我刚接触大数据这个行业的时候,那时候这个领域还只是个概念,甚至都没有一个专门的学科与之对应。而Google那些顶尖的科学家们,几乎都是凭着自己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和不怕失败的工程精神在探索。本书的吴军博士当年在Google,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本书以及其通俗的笔法和解说,绕开了那些专业艰深的数学符号,把数学中那些最精华的思维方式,以我们所有人都熟知的搜索引擎,广告,电商平台,视频网站为例子,剖析得淋漓尽致。所以,说这是一本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平的书,也毫不为过。

     

    在读这本书的当时,其实这些书中的例子和技术细节当时自己以了然于胸。但正是由于这本书,一下子把我以前所有的知识,和未来的职业道路,以及我的产品情怀连接到了一起。对我不可谓影响不深。而对于完全没有理工科背景的读者,我觉得了解一点切身相关的数学,也是不错的。

     

    别忘了,读书除了让武装自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防止被理工男忽悠 ><。 博主只能帮你到这里了(笑)

    民主从来不应是一种口号,而是理智和妥协的结晶
     

    老一辈人谈到美国,总是会谈起“德”先生和“赛”先生 (Democracy andScience, 民主与科学),科学我们不用说,可民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过去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老师都没法告诉我。印象中的民主,也就是人民用投票做主这么肤浅的理解而已。易中天老师的这本书,不敢说让我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给了我一个鲜活的,丰满的民众的形象。

     

    民主的智慧,是在自私的人性和自由的天性之间,寻求一个妥协(The Big Compromise)。而妥协,一定是多方割舍了自己一定的利益的产物,这也就是民主的成本,而且昂贵。当一方的底线和另一方的上限没有交集时,就构成了死结。在分联邦政府这块大蛋糕,关于黑人的伟大妥协,选总统是个大难题的三个议题中,无处没有针锋相对的冲突。而就是在冲突和妥协的故事中,把智者的智慧和伟大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过头来审视我们国家在这几年在房地产,公务员,公共交通政策,预算制,互联网金融的改革,虽然每逢改革,总是褒贬参半,甚至是骂声一片。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每走一步,都没有巨大的成本可供挥霍。而深入的看清了这些政策背后的成本之后,在看每一个改革,我们的眼光或许也变得理智了些吧。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本书是我在高中时期看的,作者是妈妈的朋友。讲的是一个卫生厅大院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很多官场小说把机关大院里的弯弯道道,惊心动魄的腐败描写的细致入微,让人拍案惊奇。可这本小说描写人性,却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把心里的那点百转千回,眼前看到的忸怩作态描写的入木三分。官场中人的人性本身,并不坏;但官场这个庞然大物就像给肚子里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职位都安排好了角色。无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位置上,都只能按照这个位置上的思路去想事,行事,哪怕他们是人杰是圣者,也不能逃脱这种命运。历史并不荒谬,甚至荒谬其实并不荒谬,认为历史荒谬是浅薄的。事情只能如此。

     

    读了大学之后,仔细的观察大学这种体制下形形色色的人,讲师,教授,行政职员,感觉这些人天天见很熟悉,又很陌生。人总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以独立自主的一个纯粹的自我,所有的认知,想法,都是自己的。而人是社会动物,而官场又是一个社会中的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你扮演的那个角色,处在的位置上,有一个另外的你。当这两个状态发生冲突时,人就要开始付代价,做选择。

     

    过去明白了这些道理,看到了这些事情,于是心里就越发的想逃,逃到一个原理人情世故的地方。可你能逃得出社会吗?现在看来,无论是否在官场,只要是人,两个灵魂就会打架,人生就要不断的做选择,而大多数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擅长在各种情况下都做最正确的选择。

     

    有时候,我宁愿我什么都不懂。